防“斑块”莫轻视,尽量扼杀在摇篮里

来源:惠斯安普   发布时间:2024-01-16   点击量:

从前多数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是老年人,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却在体检时发现“长斑块”了!但由于没有慢性病,血压、血糖、血脂、尿酸等指标正常,身体也没有不适,所以对检查结果不以为意的大有人在。近日,《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提示,即使是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即早期发展阶段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也会明显增加。
中青年“长斑块”不可轻视
“长斑块”的中青年人越来越多,一方面与吃得好、动得少、压力大及其他不良生活方式影响血管健康相关,另一方面与浅表动脉检查(如颈动脉超声项目)普及率提高相关,导致斑块检出率在近年有所提升。
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性病变,而动脉粥样硬化容易引发冠心病和脑梗塞。评估斑块危险性主要关注两个指标。一是斑块的负荷,即堵塞占据血管腔的比例,如果占比50%~70%,可造成缺血症状;占比70%以上,可造成严重影响。二是斑块稳定性,稳定型斑块表面是硬的,表皮纤维厚,或有钙化;不稳定型斑块为软斑块,俗称“薄皮大馅”,易破损,斑块的纤维帽内皮被腐蚀、炎症明显,或者斑块有新生血管、内出血。
即使血管狭窄不严重,一旦斑块脱落,易引发供血不足。比如,若斑块脱落,堵在心脏,可诱发心绞痛,出现胸闷、心悸、大汗等症状;堵在头部,可诱发脑梗塞,出现头疼、头晕等;堵在肠系膜上,可导致肠系膜动脉综合征,出现严重的腹痛、腹泻;堵在腿上,可能导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出现下肢麻木、腿疼、间歇性跛行。若斑块脱落诱发急性血栓形成,可导致心脑血管急性缺血事件,即出现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
 
弄明白危险因素要早干预
遗传因素、年龄和性别因素,为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不可干预因素。一方面,有相关家族史人群发病风险是普通人的2~6倍;另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血管会发生重构和硬化;同时,由于缺乏雌激素对血管的保护作用,男性比女性进展得更早。
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六项: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是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超重或肥胖,会促进炎症因子表达,导致代谢异常,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吸烟包括吸二手烟是常见的危险因素;饮酒会通过升高血压等引起慢性炎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精神压力大可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在青年冠心病患者中,长期睡眠质量差是复杂冠脉病变的独立风险因素;川崎病、某些维生素缺乏等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诱因。
\
如果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和早期干预,不建议药物治疗。推荐物理干预,如脉冲磁微循环治疗,是预防和干预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的适宜技术。微循环障碍被医学界称为“百病之源”,人体的衰老、肿瘤的形成、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风湿病以及其他疾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脉冲磁微循环治疗是一种先进的功能医学物理干预技术,它通过极低频脉冲磁场改变细胞膜表面的电荷分布,纠正血流变指标,改善血管舒张功能,促进和修复血液循环,从而预防和干预血管中斑块的形成。
良好生活方式是预防干预的基础
无论采取何种手段干预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都要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因为这是预防和延缓疾病进展的基础。以下是一些建议:
合理膳食:合理膳食对血脂影响较大,保持均衡的饮食结构,尤其要注意减少油、盐、糖的摄入;增加果蔬、全谷物及鱼类摄入;少吃动物内脏和大脑等。同时,避免摄入反式脂肪,如油炸食品、烘焙食物等。
适量运动: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以及抗阻运动,如举重、俯卧撑等,有助于增强体质,控制体重,减轻压力,降低患病风险。
戒烟限酒:烟草和酒精对身体多个系统都有负面影响,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学会减压:学习和实践应对压力的技巧,如放松训练、深呼吸、冥想等,有助于减轻压力对身体的负面影响。
保证睡眠: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优质的睡眠质量,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预防疾病。
定期健康体检: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可帮助及早发现疾病隐患,早干预,避免成病。
总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最经济实惠的疾病预防手段,对自己多一些自律,就是对自己多一分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