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智能功能医学康复设备 合理把握“医院前”和亚健康群体

来源:惠斯安普   发布时间:2018-12-08   点击量:

爱康集团董事长张黎刚近日爆出行业“丑闻”引发舆论哗然。其实,体检行业爆出负面新闻已经不是第一次了,现在网络搜索还会发现“体检正常,什么都没查出来,有病一查发现癌症晚期”等等的“网络传言”,也有相关主管部门对一些体检机构处罚和纠正……这次业内人士的爆料,无疑是在对体检行业的质疑上再填了一把火。

随着整个社会健康意识的升高,给员工每年一两次的体检成为不少公司、单位的标配,体检行业也迅速做大。2012年,健康体检市场总量为3.7亿人次,这一数据在2013年为近4亿人次、2014年为近4.2亿人次,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健康体检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预测,2018年我国健康体检人次将达5.75亿。中国的体检市场,将是一个“千亿级别”的大蛋糕。
面对这块蛋糕,资本蜂拥而至,一时间各种体检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头,各种乱象也随之而来。体检乱象的成因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因素促使经营者“丧良心”地做出损害整个行业信誉的事情来?答案是成本。
专业医师,是一种更高的人力成本
以血常规检查为例,每个去医院做过检查的人都知道,抽血化验后,会得到一张巴掌大小的血常规报告单,报告单里列有一系列的数值,多数人看这些数字基本和看天书差不多,数值是否正常?不正常的话有什么问题?这些基本都依赖医生解读。

哪里的数值有问题代表这个人可能哪部分的身体机能有什么样的病变,这些属于专业的医生医疗诊断的范围,换句话说,属于“看病”了,而体检本质上是身体检查,体检中心并不是医院,不可能如医院一般配置那么多的专业医师,并且政策层面,由于医生多点执业的现实困境,商业体检机构很难获取到更多符合资质的优质医生。
抽血化验的过程需要护士、需要化验用的机器,这是一种成本,而需要专业的医师解读化验单,是一种更高的人力成本。
所以对某些体检机构而言,抛弃血液标本而编造检验结果,本质上是为了降低成本,以违规甚至违法的不当手段来降低成本。
再比如,当前涉及肿瘤的检测价格比较高,少做就等于省钱,而人群中真正得癌症的比例仅有千分之三,省掉一笔这类的检测糊弄去体检的消费者,“露馅”的几率也不高。
显然,成本考量,是体检乱象的重要成因,而如果要从商业的角度提出一个可以解决体检行业乱象的方案,做减法未尝不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体检行业乱做“加法”
为了满足消费者心理层面的需求,许多商业体检机构大肆宣传自己有多先进的技术,罗列出非常多的检查项目,对于并没有那么专业知识的消费者来讲,经常性地,看到检查的项目越多,检测得方法越复杂,就觉得这个体检中心很周全,也就越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不少体检机构会大力宣传如“集CT、核磁共振、胶囊胃镜为一体的精准体检套餐”……这等于是体检行业经营者在竞争的过程中不断地在做“加法”,看到别人加了,我也加,加来加去,最后恨不得把一个体检中心加成了一个医疗中心。
体检行业经营者是要把自己变身成一个民营医院吗?如果不是,这样一味做“加法”的经营方式,并不可取。
事实上,早在2012年,原卫生部制定的《健康体检项目目录》中就规定:“主要用于疾病诊断用途的技术和方法不列入健康体检项目。”
体检将用于疾病诊断的技术加入进体检项目里,一则这些机器设备本身的价格就很昂贵,二则这些项目诊断报告解读的医疗人手严重不足,需要花更多的钱来引进优秀的医师……双项成本增加,最后没有底线的商家便开始“偷工减料”,欺骗来体检的消费者了。
做“加法”不如做“减法”
体检中心最根本的业务还是健康检查。

满足这个功能才是重中之重,将体检中心里这些如核磁共振等疾病诊断的项目去掉,不做“加法”改做“减法”,有可行性吗?当然有。
做减法不是强补自己的弱项去和医院“争口粮”,而是减去与临床体检冲突的项目和设备及人员成本投入,想办法做好“医院前”和“医院后”,从健康检测和健康管理入手,在为基数更广大的亚健康人群和慢病人群的服务中去“淘金”。
以健康检测来举例,应用人体电阻抗评测分析技术生物电感应技术的高科技健康风险评估设备HRA,5分多钟即可完成身体全面检测,智能给出检测结果。这种类型的技术设备不需要专业的医师来操作和解读检测结果,受检者就可以直观地看到自己身体各器官组织当前的功能状态。经过有一定医学基础的检测人员帮助,受检者可以清楚了解自身当前健康风险和早期疾病隐患。发现问题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及时去医院相关科室做医学诊断和治疗。

应用这样的技术和设备,无疑大大降低了体检中心专业医疗人员的配置成本,而且把握住了“医院前”和亚健康人群这样的巨大市场。同样,应用智能功能医学康复设备做好“医院后”以及广大慢病人群的健康管理同样是找到了富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手段可以帮助人们解决过去曾经面对的各种各样的困境,也为嗅觉灵敏的经营者们找到新的掘金点,只要打开思路,即便是“做减法”一样会增加收益。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商业体检说到底是一种市场消费行为,消费市场上,一种“商品”如果失去了信誉,迟早是要被消费者淘汰的。被体检者察觉出让人眼花缭乱的体检项目根本做不到提前检测出“重疾前兆”,行业整体的信誉败坏,不仅仅那些“糊弄式”的体检会被市场淘汰,坚持不糊弄消费者的体检机构只怕也会跟着倒霉,就如同中国的奶粉行业,这么多年过去了,还在“偿还”当初三聚氰胺事件的“信用债”,雪崩之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维护整个行业的信誉是一个行业中每一个从业人员的责任,找出一个更合理的解决方案,也是每一个行业经营者必须要去努力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