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史学层面研究健康与医疗问题

来源:惠斯安普   发布时间:2013-10-30   点击量:

  “国际卫生组织和医疗卫生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日前在上海召开,来自海内外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国际卫生组织历史上的重要议题”、“国际卫生组织和国家卫生事业”、“国际卫生组织和知识传播”等话题展开广泛讨论。

  富含批评性的医疗卫生史

  医疗卫生史研究在其历史沿革过程中,研究范式和方法经历了不小的转型。英国约克大学全球健康史中心主任、历史系教授圣乔恩·巴恰塔亚告诉记者,早期的医疗卫生史侧重于对医学成功案例的记录,通常由医生执笔,内容多为泛泛的、不加批判的记录。到了20世纪60—70年代,历史学家开始涉足医疗卫生史研究。参与到研究中的历史学家有些拥有医学背景,有些则没有接受过医学教育,但由于医疗卫生史尤其是医学社会史的研究方法与历史学的研究范式十分接近,因此未曾接受过医学教育的历史学者也可以参与其中。随着历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合作逐渐深入,富含批判性的医疗卫生史研究逐渐发展和成熟。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陆续有全汉昇等中国学者开始关注中国近代医疗卫生史研究。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张仲民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上海社会科学院曾经组织编纂《上海近代西药行业史》,对西医、西药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进行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医学院内的医史学者也开始撰写医学科技史和医学文化史研究方面的著作。但无论是医学领域还是历史学领域的学者,都未对医疗卫生史给予足够重视。近年来的一些疫情让人们开始重视医疗卫生史,特别是瘟疫史、传染病史的研究。学界的关注点不断扩展,不仅包括瘟疫的流行与防治、卫生观念在中国的出现与传播,还包括卫生对普通民众的影响、大城市的公共卫生情况等。

  “稀有”学科发展空间广阔

  “相对于其他学科,医疗卫生史有待学界给予更为广泛的关注。”以色列胡士泰谷学院高级研究员娜瓦·布卢姆告诉记者,在以色列,从事医疗卫生史研究的学者并不多,大多数都是医学背景出身,致力于此的学术组织和机构更为罕见。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毒品政策经济学专家组协调人约翰·柯林斯也认为,医疗卫生史仍是较“稀有”的学科。虽然英国的不少大学开设了相关课程,并创建了不少研究机构,但相对于其他主流学科,医疗卫生史仍有广阔发展空间。

  在中国医疗卫生史研究领域内,学界一直存在“内史”和“外史”之分。张仲民对此解释称,医学学者多关注技术层面的“内史”研究,侧重医学科学史、技术史或是经典医学文本的释读。历史学学者则多关注“外史”,注重分析医学、卫生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疾病同社会的关系等外缘研究。近期,受到新文化(300336,股吧)史研究的影响,医疗卫生史也开始从社会史转向文化史研究,研究者未来或更加关注卫生观念的社会影响和文化塑造,医学、卫生与物质文化的关系,医疗、卫生的殖民现代性问题。

  反思西方医疗卫生中的文化霸权

  “医疗卫生史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英国格拉斯哥卫生和医疗保健社会史中心主任、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历史系教授詹姆斯·米尔斯认为,健康是现代社会的一大议题,历史学家如何接近这个话题,如何站在历史学的层面探讨健康、医疗问题,是这门学科存在的意义。医疗卫生史关心的不仅仅是医疗和健康的演变,同时也展示着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研究医疗卫生史,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下的医学、卫生观念是如何发展而来的。”张仲民告诉记者,医疗卫生史还可以为我们提供经验和参照,特别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和发展中医,加强疫病预防和大力发展公共卫生事业。不仅如此,研究医疗卫生史还可以对诸多重要问题进行反思和批判,如一味强调西方医疗与卫生的现代性而忽略其文化霸权特质,对帝国主义者借卫生、医学之名对近代中国人施加的身体暴力与种族歧视视而不见;因盲目崇拜西洋和日本现代化的医学、卫生事业而形成的“文明”情结与自卑心理等。

  张仲民认为,在很多情况下,现代医学和卫生都充当了西方(包括日本)种族、文化优越的证明者,甚至成为为帝国主义侵略的辩护者。因此,我们应该追问,究竟是谁之卫生和医疗?它们之于中国人的意义何在?不能简单地颂扬近代西方医学和卫生带给中国的福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